“罗教”:明朝时期产生的影响最大的教派,成为后来青帮的前身

注释 · 1420 阅读

罗教,也称为无为教、罗祖教,它的最初名字是无为教。相传在成化年间,一个山东莱州籍的戍军罗梦鸿在北直隶的密云为悟道,因此创立了无为教。

我们知道,在明朝一般是严禁民间宗教有组织的活动的,因为在明朝初年,在元末农民大起义中活跃的白莲教、弥勒教等,教派的活动仍然十分猖獗,多次掀起了反抗明朝的斗争。

因此明朝的统治者,对于与宗教信仰直接相关的神灵祭祀的,一般会进行清理与打击。在统治者的镇压之下,公开的大规模的起义暂时归于沉寂,但新的教派组织和活动也在孕育之中,罗教就是这么一个新兴的教派。

罗教,也称为无为教、罗祖教,它的最初名字是无为教。相传在成化年间,一个山东莱州籍的戍军罗梦鸿在北直隶的密云为悟道,因此创立了无为教。罗梦鸿本身是一个父母双亡的孤儿,后来又被派发到北部边塞做戍卒,受尽了精神上和肉体上的折磨,因此他把对父母的思念融入到教义中关于灵魂和生死问题的思考,使抽象枯燥的宗教说教与民众十分注重的亲情联系起来。

他在传教的过程中,可能是得到了一些有势力的宦官和皇亲贵族的暗中支持,因此传播范围比较迅速,在正德年间出版了“五部六册”教义宝卷,宣扬儒、释、道三教合一,是以佛教的禅宗观念为主,强调灵山就在我心上,但是又批判佛教的违反人道,创造出了“真空家乡”、“无生老母”的概念。所谓的真空家乡就是指天堂,把对天堂的憧憬与现实的家乡的美好结合起来;无生老母是具有女性形象最高的神,将神灵信仰与民众对慈母的依恋结合起来。

此外,无为教还允许信徒娶妻生子,与人世间的俗人相同,一点满足了一般人的心理和物质需求。可以说罗教把宗教从虚无缥缈向真实生活拉近了。又因为罗教的组织系统和传承关系比较灵活,使其得到了广泛的信仰,在全国各地都迅速传播了开来。

罗教的创立引起了明后期民间宗教发展的连锁反应。比如说在清代以后发展繁荣的“青帮”本身就是由罗教发展而来的,它是由运河上的曹军以及手中的罗教徒在杭州建立的分支组织。

值得注意的是,虽然青帮源于罗教,但是到明末清初时候已经慢慢在漕运水手中形成了独特的体系,沿运河发展势力。由于水手的职业特点,使这个民间教派分支在进入到清朝之后逐渐发生了变异,宗教性质日益淡薄,成为类似于黑社会的帮派组织。

罗教成为了明代产生影响最大的民间教派,在明后期已经传播到了全国各地,具有明显的正统性,体现了强烈的儒、释、道三教合一的特点,这与作为官方意识形态的宋明理学有着异曲同工之妙。

人性本善,青帮也是如此。起初,青帮真可是个“热血少年”,严于律己,扶危济困。不过天性使然,又能如何?一个没有家长看管、缺乏教养的孩子,在面对无尽的诱惑面前,又会做出什么选择?

人生坎坷,青帮也是如此。从罗教到青帮,从水手到黑社会,青帮经历过血雨腥风,也有过分分合合。在经历过大起大落以后,青帮逐渐从一个“小喽啰”成为上海第一大帮,而青帮的坎坷发展同样也是帮内众位大佬人生的真实写照。

人生如戏,青帮也是如此。无尽的坎坷与无上的荣耀后,青帮将何去何从?像是繁花,总有落尽的那一天;像是一场大戏,总有谢幕的时候。盛极而衰,青帮也难逃覆灭的那一天。潮起潮落后,青帮也化为泡影。几十年后,这似乎也只成一场戏。

罗教,发源于明朝中叶,由“罗祖”创立。关于罗祖的大名,历来有多种说法,有的古籍里记载的是罗清,有的却说是罗静,还有的说是罗英。其实,这丝毫不奇怪,罗清、罗静都是他的道号。而据“罗祖”九世孙罗德麟所言,“罗祖”名为罗梦鸿,这是他创教以前的俗名,应该是比较可信的。

罗梦鸿比较长寿,活了八十五岁,于嘉靖六年去世。也就是说,他历经了正统、景泰、天顺、成化、弘治、正德、嘉靖,七个年号六个皇帝。而罗教诞生之年则是正德年间,那时罗梦鸿出了五部六册,其中基本阐述了自己对于所谓“道”的理解,也让罗教更加系统化。

先说说罗教到底是怎么修行的:

三更静夜,咒诅盟誓,以秘传口诀,或紧闭六门,握拳柱舌,默念默提,救拨当人,以出苦海。

不难发现,罗教其实和居士佛教的修行方法有些类似。事实上,罗教兼具了佛教与道教两家的思想。

而又正因为如此,罗教总是被正统佛教鄙夷,且又招来了清朝统治者的搜捕,为何?影响统治了呗,你这么神秘,谁知道在搞什么“大事”?

而所谓分久必合,合久必分。随着罗教的壮大与发展,罗教也难逃分裂的命运,总的来说有所谓正统无为教,大乘教,以及在江南一带所谓“水手罗教”。

无为教是根正苗红的罗教,世代教主都是罗梦鸿后人,活动在京城一带。不过,虽说是正统,但家族统治总不是回事。就像是王朝以家天下传承,日子久了矛盾就会激化,何况罗教本身就是来解决老百姓的矛盾的。

到了清朝中叶,罗家就慢慢消失在历史长河中。而这一切的导火索是江南罗教犯案,“罗祖”七世孙罗明忠被供出,罗明忠又把山东一带的罗教供出,这算是“戴罪立功”吧,可过了约摸二十年,在乾隆十一年,倒霉的罗明忠又因为教徒犯案被供出。由此可见,罗教教徒和教主都不厚道啊!

而这以后,无为教就别谈什么辉煌了,经过统治者的多次镇压,罗家衰败得根本看不下去。嘉庆以后,罗家连传承人都找不到,无为教也算是彻底地消失在了人们的记忆中。

接着是大乘教。大乘教是罗教的分支,大乘教又可细分为东西大乘,东大乘由罗祖之女佛广及其女婿王善人所创,而西大乘则由黄村吕牛创立。

以上二者都不是重点,罗教的辉煌可不是由无为教或是大乘教缔成的,而是活跃在江南的漕运水手,也就是我们的主人公青帮的前身。

江浙罗教

早期罗教在江南主要分为两地,一个在苏州,一个在杭州。而杭州罗教又是青帮的前身,供奉着青帮三祖——“翁岩、钱坚、潘清”。

他们在杭州扎根,每日念经,宣传佛教。而且,他们还在各自建有一庵,分别为翁庵、钱庵、潘庵。而又因为这几个庵靠近河岸,常吸引水手顿足歇息,日久天长,这些个水手也被发展成教徒。

也不难发现,这些教徒并不是因为向往罗教宣传的那种生活,而是三庵确确实实能给他们生活之便以及一种社团氛围。

漕务在明清两代一直盛行,而且百病缠身,关键就是主管漕务的各级衙门总是层层剥削,这贪一点,那贪一点,留给水手的能有多少?

而直隶山东在明清两代,总是多灾多难,疲弊不堪,这就使得无以为生的漕运水手纷纷南迁谋求新的发展。

而漕运也不是365天都有活干,整个来活时间段大概是半年多,剩下的则是漫长的“空档期”。

没活干,就意味着没有收入,没收入就可能饿死。为了生计,他们必须寻找一个栖身之所。而杭州的罗教庵堂恰恰给水手们提供了方便,不仅管住,还管吃。对于那些游民来说,庵堂简直是天堂。慢慢地,罗教逐渐扩大到整个江浙。

需要注意的是,这个时候的江浙罗教,也就仅仅是个宗教组织。慢慢地,宗教的色彩也淡了,人们对于那些繁琐的经文,也不过是走个形势,心里有便是,当然这是后话。不过,要说那时候的罗教就是青帮,那也不对,充其量算是个行业组织。

而江浙罗教还与其他的什么佛教、道教、天主教不同,那些个宗教涉及各个领域,无论是达官显贵,还是市井平民。罗教的“信奉者”都是水手,要么退休了,要么正在干。

而江浙罗教也与无为教等罗教分支不同,别的一般是靠家族式的血缘传承,而基于流民的江浙罗教显然无法保证世袭制的延续。由此,以庵人为师,老字辈广收异姓徒弟便成了常态。

和一切成气候的事物一样,在成立之初都面临着许多困境。而在清朝中叶,宗教问题一直困扰着统治者。

不是北边造反,就是南方起义,这种现象到乾隆末年尤为严重,从嘉庆元年开始爆发的白莲教起义就是个很好的例子。

事实上,从雍正朝开始,罗教就 一直惨遭打击。随着“信徒”越来越多,难免有一两个冒头的被发现,这就比如那些多次寻衅挑事的“械斗派”水手。

为了解决这些不安分的“定时炸弹”,清朝统治者采取了“毁庵堂、出禁令”的种种措施。然而,清政府的举动没有取缔罗教组织,反而加速其转型,由宗教转为帮派。

水手帮会

庵堂没了,什么来替代?老堂船。本来,漕运水手们就靠水吃饭,现在所有的议事办事,也都转移到了老堂船。

而老堂船内有一“老管”,往往由本帮内辈分最高,最有资历的人担任。他掌管着帮内的一切大小事务,包括劳工报酬,水手的生杀大权。

这也意味着,如果你触犯“家法”(帮规),可不是说两下就完事了。对于寻衅滋事的水手,“轻则责罚,重则立毙,沉入水中。”

而为了防止像以前那样被查抄,帮会内还制定了所谓暗号,如果有意外则出示“红箸”、“溜子”,不出一会就人影全无。

表面上看,水手帮会内好似互帮互助,照顾同行。实际上,这仅仅是在本帮派内。前文也已说到,当初来江南传教的“翁、钱、潘”三人,翁为大房,钱为二房,潘为三房。而这三房之下,又有着错综复杂的小派。

都说一山不容二虎,何况是三房数派?大体上来看,翁、钱二房之间还比较和平,没那么多冲突,他们也被称为“老安”。而三房潘安(庵)则为新安,总的来说,新安比老安更偏激。

而这种不同,就促成了新安与老安之间的种种矛盾。二者经常因为某些纠纷而互相指责对方抢其饭碗,从而大打出手。

在道光初年,清政府筹议以海运代替水手,迫使大量水手失业。在这种情况下,老安和新安为了谋求饭碗,更加仇视对方。

为了维护本组织在漕运上“仅剩”的席位,与扩大本组织的利益,老安新安多次爆发大规模的仇杀。

最严重的一次,双方惨斗四日,之后“捞获尸身”五十九躯。为了震慑水手帮会,衙门斩首七名老安成员示众,却未达到应有的效果。

不难发现,当初那个“行善积德”的罗教早已变了味,从互帮互助的统一体,变成几个自私的只顾本帮派利益的组织。

虽说水手曾因工价低廉(每月不足一两)对旗丁、粮道有过劫掠(如道光五年嘉白帮、杭三帮的索要工价事件),但是水手帮会毕竟与农民起义军不同,他们没有激烈地反对清政府的统治,而是自己想办法谋取营生。

同时,帮派内部森严的等级与严格的制度,也限制了帮会对清政府的反抗。也是从这个时候开始,他们渐渐转型,在黑道的路上一去不复返。

安清道友

道光年间,统治者计划以海运取代漕运,又趁大量水手北上之时,试行海运。而后,浙江水手全部被解散,由此产生大量无业游民。

与此同时,太平天国运动又席卷了江浙地区。一批人打算跟随太平军干一番大事业,又一拨人转向清军反过来建功立业。

不过,以上人还算是少数,不是每个人都一番雄心壮志。对于潘门徒众,他们往往选择留下来,“经营盐场”,再说明白点就是走私。

而这时的潘门,有个不错的名字——“安清道友”,又有一称为“庆帮”,讹传为“青帮”。还有一种说法,时人多称其为“青皮”,久而久之,则传为“青帮”。

而为什么有“安清道友”之名?因为此帮派多活动在清河、安东,故称安清道友(还有种说法与政治搭边,却不太合理,不论)。

当时,江浙一带已称为太平军与清军的角逐场,而此地又是产盐基地。淮盐外运的肥肉,就被安清道友盯上了。

他们往往利用水上之便,来借此谋求私盐余润。与此同时,除了失业的水手,大量游民也加入其中。

接着,他们与风客、捕快一起,在要地建立码头,控制淮入湖广的盐运线。再加上被清军裁减的兵员涌入,青帮这个鱼龙混杂的帮派正式诞生。

不光是贩盐,青帮这个有规模有组织的帮派,还将魔爪伸向了黄赌毒。什么抢劫、强买强卖,还是欺侮弱小、敲诈勒索,青帮多多少少都干过。

不过,在那个年代,这一切又有着必然性。就像是一位伟人说道:

有许多人被迫到没有,任何谋生的正当途径,不得不找寻不正当的职业过活,这就是土匪、流氓、乞丐、娼妓和许多迷信职业家的来源。

当然,时代酝酿了青帮,也同时造就了许许多多其他帮派。又是什么令青帮成为民国第一大帮呢?当然是那一个个天才式人物,这就比如说张仁奎、张树声、徐宝山、陈其美、三大亨等等等等。

注释