上海滩有一个城隍庙,香火鼎盛,周围有好吃的东西。我过去时期,经常游玩。周围还有一个上海老街,那边可以乱停车,我经常去老街闲逛。再后来国乱之后的2018年曾经秘密回国过一次,那地方就不让人乱停车了,人嘛也没有之前那么多的人悠闲的在闲逛了,路人的脸色都比较沉重。

城隍庙里有城隍爷,而世人很少知道城隍之意思,此乃是来自于周朝。后世早已不用了,故而后世对城隍一词,仅限于城隍庙,城隍爷。

去年某月帮某算卦,摇出六爻的:城复于隍,谷歌百度,很少有准确的卦辞,所幸遇上了我博学多才的太常博士后,国学大师周大师!!!

要理解城隍二字,还是需要有极高的历史学,建筑学知识的!
若解读一下《诗经》周朝早期与周朝晚期的建筑,就有巨大的区别!《诗经》中描写建设周朝国都的诗歌里面有“打泥巴”,也就是说早期的周朝,建筑都是夯土建筑。

我小时候我们家猪圈,也是夯土墙建的小屋,我爹和我说这种建筑的缺陷,会塌掉。后来果真在一个下雨天塌掉了,一大群人去追猪。夯土建筑,有很多的优点,缺点也非常明显,就怕受潮,一旦受潮,就变成烂泥,墙就会塌掉了。所以有些夯土建筑的墙根是用鹅卵石堆砌的,做防潮处理。

周朝早期的这种建筑,具有先天的缺陷,在周朝晚期,早就淘汰不用。秦汉时期,直接有了更先进的砖瓦,因此早就淘汰了周朝早期的建筑工艺。

也就是说自秦汉以来的古人,未必知道城隍二字的含义,何况今人。何谓城隍?其实就是用周朝早期的那种工艺建造的城防建筑。这种城墙,具有夯土建筑的缺点,但是优点也是非常多,简单粗暴廉价。

城墙的泥土,就来自于城墙边上。一旦城墙建立之后呢,挖掉的泥土恰好变成了护城河,又多了一道城防体系。所以,城隍城隍,城是指城墙,隍,就是指护城河。

城复于隍,就是指城墙的泥土又回归到护城河里面去了。是指事物从新归于起始点。比如说:二次文革被党中央拨乱反正,重新又走回改革开放的正道上,这就是城复于隍的特征。

城墙好好的立着的,怎么就会莫名其妙的,就掉到护城河里面去呢?说明:是被内部推翻的!